〔記者謝文華、王昶閔/台北報導〕今年學測全國六十八人滿級分,台大醫學系吸引了其中四十九位頂尖學生參加競試,最後僅十八名學生考上,三十一個滿級分學生落榜。台大表示,甄選台大醫學系學測成績只佔百分之二十,他們要的是有愛心、溝通能力佳、有團隊精神的學生,因為醫德比醫術更重要!
刷31名滿級分學生
台大醫學院院長陳定信說,若選擇學醫,一定要懂得關懷人,對人的事物有興趣。只是單純想賺錢,卻對人不感興趣者,建議最好不要考慮學醫。
陳定信強調,如果只是想要賺很多錢,建議不要選醫學系,因為現在很多行業都賺得比醫師多,當醫師賺的只是小錢,行醫與研究其實很辛苦。
台大口試評分有九大指標,即表達能力、人格特質與價值觀、思考能力、檢驗資料、興趣、校系認同、特殊才能、專業潛能及其他,一名學生須面對三到五名教授同時口試,以防止個別教授主觀評分。
台大註冊組組長洪泰雄表示,台大從來不公布第一階段考生的學測成績,所有面試教授都是在不知道考生學測成績的情況下,進行面試,防止產生類似心理學的「月暈效應」,以學測成績影響教授判斷,失去甄選意義。
台大指出,以醫學系而言,「人格特質與價值觀」尤其重要,今年口試時,學生得通過是否具備人道關懷、國際觀、新聞時事等檢驗,為一個全方位的醫師作準備。
台大醫學系的口試的題目包括:「你覺得像比爾蓋茲之類的巨富捐獻很多錢建一個基金會幫助很多人,比較偉大,還是臨床醫師救人比較偉大?」、「對於樂生療養院拆遷爭議,你的看法?」
「外界普遍認為醫師是高所得的行業(教授問問題時補充:事實上醫師並沒有那麼好賺),你認為這種觀感對於未來服務社會有何影響或衝擊?」、「你知道國內外什麼樣的弱勢團體,你要怎麼幫助他們?」
彰中的葉淨元、林冠宇及黃俊堯都表示,被問及樂生療養院搬遷等問題,他們都站在人道立場答覆,政府及抗爭團體應該各退一步,保留溝通的迴旋空間,可作為未來考生的參考。
優秀生搶當醫師 學界憂心
〔記者袁世忠、申慧媛/台北報導〕面對滿級分學生紛紛選醫不選基礎科學,學者皆認為:「不意外!」會不會擔心基礎科學研究後繼無人?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吳茂昆坦言:「會有點擔心,但是也要學生有意願,才能真正投入!」
吳茂昆指出,過去接觸過不少參加國際物理競賽的學生,這些學生中雖然有不少人喜歡物理,但是在家庭影響下,最後紛紛選擇念醫科,僅有少數一、兩個繼續念物理。
吳茂昆建議,應該仿照國外方式,要求學生先唸完化學、生物等基礎學門,才能再學醫,讓學生多些選擇機會。
「這在台灣是很正常的現象」,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則強調,很多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,轉向生物研究,大約佔了百分之十至十五,還有不少人繼續攻讀醫學博士,並非通通選擇當醫師執業,以生物學的角度來看,並不用擔心。更何況,歐美頂尖高中生多是選擇念經濟、法律、企管為主,台灣高中生選擇念科學的比率,反而高於歐美。
此外陳建仁還表示,未來科學研究,強調應用與理論結合,例如諾貝爾獎近幾年的得主,多為從應用科學中找到理論的研究點。
在台灣,很多好醫師本身也是好的研究者,特別是現在許多醫學研究中心,裡面的醫師不能僅僅是「醫師」,還必須從事臨床研究,這也讓台灣臨床研究在國際頗負盛名。
台大理學院長羅清華認為,台灣家長普遍重視可以馬上就業、應用的學系,確實會排擠到基礎科學研究人才的培育,不過近兩年仍有不少優秀學生,按個人興趣選填數學、理化等基礎科學的科系,倒也不必太擔心。
羅清華強調,台灣近兩年有些頂尖學生,捨棄社會價值觀的束縛,按個人興趣就讀數學、物理、化學、地質等基礎科學研究,碩、博士階段再轉向應用的電機工程等學系研究,反而表現更出色。